当前位置:大红袍 > 大红袍百科 > 大红袍新闻 >
大红袍知识ZHISHI
大红袍功效GONGXIAO
大红袍工艺GONGYI

大红袍 2012年第2期

2014-04-07 08:28 责任编辑:

  1
大红袍门户网(www.rouguicha.cn) http://www.rouguicha.cn/5/view-2992168.htm
  
  闽赣两省交界崇安县境属的武夷山,有几棵茶树了不得,现今是六棵,早先是八棵,再早先就无从考据了,只知它们是自生自长的野茶树。那茶树长在半山腰的酥岩上,显然人类是不会在这劳作不方便的山腰酥岩上种茶的。传说是凤凰衔来的种子长成这片茶的,是神树。世上原本没什么凤凰,想来是孔雀锦鸡山雉什么像凤凰的鸟。总之,这茶树端地是神奇。
  武夷山长年云雾缭绕,那茶树枝冠部分正好罩在云雾里,滋养得那叶子特殊地柔嫩,而那树杆树根又全照在阳光下。尤其难得的是,扎根的红岩,酥软而不沙散,而且溢着暗泉,不大不小地渗出甘露般的明水,滋润着那些茶树,并有许多的鸟在那里排泄,养份也很充足。又因是长在酥岩上,四边是硬岩,像是在花盆里生长受到了局限,虽是千年,那茶树并没长得多么高大。
  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生长环境,造成了这茶树特有的神奇,可谓“天地造化”。但起初,在人们眼里,它就是几棵不起眼的野茶树。只是就近寺庙的和尚去采来焙制自己喝,或用其煮茶鸡蛋以待香客。久了,和尚们发现自己神清志爽气足体壮从不生病,先是不知何故,想想,找找,是那野茶的作用。再有来庙的香客闹点症候:伤风中暑积食胀气郁结……灌上一壶茶就好。尤其对克化积食胀气郁结有特效。慢慢,山民们有了小病也去采那野茶回来调治。仅此而已,谁也没把它当茶。
  
  2
  
  时光到了明朝。“靖难”之后,朱棣君临江山,旰食以治,天下升平。盛世显文,修建北京,铸永乐大钟,编《永乐大典》,开科取士,重用文人……一派空前文象。
  于这时,闽南举子文山进京赶考。考期是明春朔月,闽南距京,迢迢半万里。为赶早不赶晚,仲秋一过,文山便就登程。徒步五千余里,大半年时间并不甚宽绰。因是寒士,衣单食俭,餐风露宿,路途劳顿,加之秋冬南方午炎夜凉多雨重霜,又是水食不择,文山就着了病。他先是发热发寒,又是厌食厌水,后又腹胀肚疼,却是不溺不便,那肚子胀得一面鼓似的,敲敲,硬崩崩地作响,渐次人就半昏半迷,又怕误了考期,只是拼着性命往前赶,终于仆倒在武夷山那寺庙门前。
  和尚们见门口倒了人,急忙抬庙里救冶。说是救治也没什么手段,只是照常例给文山灌下一大壶温茶水。
  这是通常给生病的香客之料理。但神奇出现了。先是文山的肚子咕噜噜阵阵山响,接着一串一串地喷屁,不一会,文山缓活过来,爬起就奔茅厕。啪啦啦决堤一般下泄,如此几番,文山胀气消了,腹部软了,竟是觉得饿了。和尚急忙搬来茶鸡蛋。文山就着野茶水,一气吃了十几个,竟也不积食了,人立刻就有了劲力。
  
  3
  
  文山在庙中,就着茶水吃着茶鸡蛋,将息几日,养得有红丝白神气蹦高。因惦着考期,便早早上路了。
  临行时,和尚送他一包野茶,让他路上喝着防病。越往北走,冬越深,天越冷,水土越不服,饭食越不对口。但他却越走越精神。到了京城,歇下脚,就着茶水温课,更是从无的精神。下考场时,精旺神烁,浑身力气。三场下来,竟是头名。皇榜一放,新科状元,天下瞻仰。
  中式后“三元盛会”,“觐圣面君”,“状元文表”,“鹿鸣琼宴”,“帽插金花”,“御街夸官”等一列程序下来,接着便是回乡祭祖。这是祖制,历来有之。又是朝廷规制,现行更盛。放新科进士回乡祭祖,叫衣锦还乡,是以耀宗光祖。朝廷一意旌表文化,二是腾出功夫,安排进士们的任用。三年一比,泱泱大国,亿兆人众掐那么几个人尖尖,国家能不重视么?尤其本届科考,正逢朱棣刚定“重文兴化”国策,进士们更是得宠贵,回乡祭祖的动静闹得更大,更为地方看重天下注重。状元是这些人尖中的人尖,自然更为贵重,规格更高,仪仗更大:旗罗伞扇,公车官轿,官船御马,今非昔比,鸟枪换炮。这才叫耀武扬威,这才叫扬眉吐气,这才叫快意人生!
  
  4
  
  状元仪仗到了武夷山。文山由轿中远远就注意到山腰那几棵野茶树。见它们绿油油在云雾间摇曳,就像一群亲人跟他招手。文山心头突地一热,油然想到:若无这几棵野茶,自己断无今日富贵。他急忙跺脚喊停轿。
  官轿落下,早有役从打开轿帘。状元肩头一缩,躬身出轿来。他迈过轿杆,伫立于路,对着山腰那茶树深深一拜。心里却想着怎么报答这些茶树。可它们是树,又不是人,无计报答。正惆怅间,突然看到自己身上的状元红袍,顿时有了主意。他急忙脱下大红官袍,命令几个役从爬上山腰,给那茶树披上,一是报答,二是表彰。随后升轿去庙里答谢和尚,又是敬香又是赠物题字题诗好大功德,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和尚四大皆空,并无长物回赠,只是更大一包野茶回敬新科状元。
  
  5
  
  文山祭祖回京,进宫向皇上讫命。却见朱棣面色蜡青一脸痛苦地坐在须弥座上,腹胀如鼓顶起了龙袍,饶是气拔山兮的英雄朱棣,也给弄得一身不受用。
  文山立刻悚悟,皇上是和自己犯了一样的症候。“靖难”百战,九死一生,大统欠正,舆论聒耳,百官假拥戴,百姓不服气,建文帝隐患还在,方孝儒骂声尤余。皇上在一片焦虑中事国,心情能好了?胸中能不郁气?加之皇上分外勤政勉事,宵衣旰食,偏又节俭,久了,能不积病?文山想着心里就难受:皇上真是不容易。他干嘛要夺这份罪受,当他的燕王多好!
  文山本揣了一包野茶进宫,想讨皇上一个小宠。见皇上犯了和自己一样的症候,急忙去把那茶冲了一大壶,凉温后,不管不顾地侍候朱棣灌下。他心里有数,反正是野茶,灌不坏人的。
  毫无由头地让状元公给灌了一肚子茶水,朱棣不悦,却又无由头发作。他咂咂口,那茶余香甚佳,便挂着脸子不说什么了。
  见皇上脸色不善,文山也有些后怕,正忐忑间,却听朱棣腹中一阵滚雷般作响,旋即打出一串净鞭般的响屁。历朝皇帝们大都通点医术。朱棣知这是“下气通”。顿时明白状元公为什么给他灌那茶。他心下受用,借着腹响,憋着力又打出几串更响的屁。接着,他感到下急,急忙离座奔御厕,一时雷响雨狂淋漓直下,几番发作却是几番痛快。待朱棣出厕时,竟是周身通泰。他中气十足地回到龙座,探身问文山:卿这是什么灵草?竟是如此神效!
  文山回:回皇上,是武夷山的一种野茶。
  哦?朱棣眼睛一亮,接着又问,后宫嫔妃尤其太子皇子也大都犯这症候,可也能医得?
  文山奇怪:后宫整日闲适,并无甚事可虑,恁地也犯这毛病?
  朱棣哼一声:闲着就犯毛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能不淤食?争宠斗角,能不郁气?纠结紧了,能不成病么?
  文山想想也是,急忙又取来野茶,指挥相关太监宫女们沏了,给各自主子饮下。不消半辰,雷起雨暴,山洪直下。发作过后,天霁日丽,一派祥和。
  朱棣大喜,连夸那茶。
  文山就题讲了自己病倒庙前,被和尚用茶救过的经过。又说:要不是臣亲身历过,哪敢给皇上饮用!
  朱棣听过又惊又慨,连说:天命状元,天意造化!又紧问文山,这茶叫什么名?
  文山并不知道那茶叫什么名,也没听和尚们说过,只知是野茶。但皇上垂问,是“不知道”三个字能搪塞得了的么?他想到自己给那茶树披过状元红袍,就乍着胆子回答:启皇上,叫“大红袍”!
  好!朱棣一拍龙案,“大红袍”?真皇家气派天子势头!端地是好名!
  文山吓得一头跪下:禀皇上,那茶只是野生,并无名字,是皇上问得紧,臣不敢以“不知道”对。因臣为感谢那茶,给它披过自己的状元红袍,紧急中就说出“大红袍”。
  好!朱棣点头,为报恩情,给茶披袍,亘古未有,堪称佳话。足见状元公是至情至义之人。君前无瞒,心不欺天。真乃坦荡君子,无愧大明状元,堪为人臣之表!

  文山被皇上夸得周身热血贲张。他匍匐在地,只是想哭。
  朱棣又对文山说:文爱卿,这茶也好,起得名也好。“大红袍”确具皇家气魄,可惜不是朕所起。
  文山连连摆手以推:此名非臣所起,只是情紧中应对皇上,情紧中应对,足见才华!好了,你不要谦虚!朱棣探出身来,以近文山,换了一副商量口气:文山,把“大红袍”这名让予朕,朕亲写御笔,以做皇封,可好?
  文山没想到皇上能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他由受宠若惊中醒来,急忙顿首:理应如此!理应如此!
  朱棣莞尔:那朕就写字敕封啦?
  此乃“大红袍”之幸,武夷山之幸,天下人之幸,更是大明之幸!皇上御封“大红袍”,那才是千古佳话哩!
  朱棣被搔到痒处,哈哈大笑:那朕就写啦?
  文山赶紧凑趣:恭请皇上赐笔!
  朱棣提朱笔写下“大红袍”三个大字,又落一行小款“大明永乐皇帝御敕”,然后又盖玺。写着,他心头怦然:为实施“重文兴化”国策,本科取士一律重用,此自有吏部安排。但状元是钦点,却要由皇上亲自放以任用。这些日子朱棣就琢磨这事,“大红袍”让他萌生了新想法。他在心里默定了腹稿,便对文山说:文山,朕决定命你为“大红袍督茶正使”加从三品衔,领钦差命,代天督茶,去崇安县建署,替朕去把那几棵茶树管好,年年收茶,进贡宫用,可好?
  这哪有什么不好的!文山大喜过望。中了状元,就放八府巡按,就招驸马,就高官厚禄了不得。那都是戏文里的。通常进士放个七品县令就不错了。状元只多放去翰林院国子监光禄司等处。“督茶正使”钦差,领从三品衔。此等殊荣,几人能有?有人怕是一辈子也熬其不上。文山热泪直流,什么话也说不上来。他知这是沾光“大红袍”,太过破格,只一个劲地叩头谢恩。
  朕即刻传谕,着吏部票拟,命礼部铸印备仪完齐一切礼制,你就成行赴任,可好?
  谢圣恩!
  不用谢恩。朱棣一笑,替朕打理好“大红袍”就是谢恩了。
  谨遵圣命!
  
  6
  
  文山出发了。因是钦点的新科状元,更因是实领从三品衔的督茶钦差,礼部给文山制定的仪仗规制很高。从后面看,是七十二名野战兵士,持矛着甲戴盔,钢钉一般。队前是两位锦衣卫派出护送钦差赴任的带刀校尉,是大内高手,秩在七品,一位叫“虎贲”,一位叫“鹰扑”,这都是职位。他们前面就是文山所乘的钦差大轿,轿前两旁是两位中军。左边的是“捧印”,捧着包有“大红袍督茶正使印”的明黄包袱。右边的是“抱剑”,抱着黄绸长袋装着的“尚方宝剑”。这是天子剑,代天行令,杀势得紧。再前面是举着旗旌伞罗团扇的“文仪”。前面又是持金瓜虎爪银拳画戟铜钩方棍的“武仗”。又前面是开道大锣。再前头是四面“肃静”“避”“状元及第”“奉天督茶”的长方形大牌。最前头两面大牌却是长条形,似两幅对联,一条刻着“钦命大红袍督茶正使文”。另一条刻着“钦点一甲一名新科状元文”。两牌都是描朱大字,竟是御制,朱棣手书。
  文山直觉得这场面太大,只怕惊扰地方而招嫉,所以一路上并不鸣锣,尽量绕城以行。他的苦心果然收效,耳目报与皇上,朱棣喜得直赞:小小状元,新贵知敛,果有大臣之风!朕没看走眼。
  
  7
  
  钦差仪仗,终于到了崇安县。早有县令苏厚朴率县丞主簿典史刑名钱粮师爷等官吏及衙役士绅在城门外恭迎。要在崇安县建署,文山眼见是绕避不过去了,便谦恭有加地受了。
  崇安县早接部文,提前为督茶正使安排好了一切。并把县学挪到武夷山一座庙中,将房子腾出来以做“督茶署衙”,并制了署匾高悬大门楣上。门口两旁还置了石狮,门庭安了大鼓,过道插水火大棍,竖“肃敬”“避”虎头牌。县学顿时成了衙门,有了威严。这是座四合三进大院,过道式大门,一进院前堂做为署衙大堂,为理断公事所用。二进院中堂做为文第,为督使书房并会客谈事处理公文所用。三进院后堂为督使生活起居处。两则都是厦廊式偏厢,形成了四合大院。因曾是县学,虽不及官府豪华,却是大气、文气,有点孔府感觉。由于不及缮饰,房子是旧了点,但洒扫得整齐,更显得古朴典雅。加之一院子玉兰正开,两边的厢廊摆着的花草正郁,更是凭添了书香花香。文山相当满意,连夸崇山县令办事入心。
  苏县令不宠不惊地一笑,命人安顿督使行李,便请文山一干人员去吃饭。
  自然是接风洗尘,这官场惯例,自不必表。
  
  8
  
  当晚文山酒深了,翌日醒来已近中午。却见“捧印”中军正在用印给吏部、礼部、锦衣卫、京卫营写回讫。院中仪仗、兵士:校尉一干人正在整装待发。除了两位中军是署制留下,他们是各部门派出护送钦差上任的。钦差到任,他们领了中军回讫,就该回京复命了。他们好像是专干这个的,职在送新官上任,送到便返回,再送另一位新官。因新官的前任都留有仪仗,他们通常是携仪仗返京。因文山是新科状元,又是新建任署,并无仪仗。他们奉命留下仪仗,留文山建署后充员使用。
  中午,县令苏厚朴摆酒为他们饯行。上头下来个毛毛虫,地方上也不敢轻慢!
  晚上,还是接风酒,新科状元,皇命钦差,哪个不敬?接风酒自然是轮番地请。
  喝着,文山觉得不对了。一个崇安县令,七品而已,动辄便是县丞主簿典史师爷捕快衙役呼拥。自己却形单影只,毫无气势。仪仗回讫走尽,随任留署的两位中军并无事情可做,每日只是洒扫署院,成了老家院!这哪里是钦差景象?分明就是乞食打秋风的!新科状元感到憋气,想想自己虽身为钦差,却是守着一座空大署衙,看着几棵野茶树,每年收了茶,进献皇上,实没什么可做,岂不成了个小园丁么?这算什么事?白担了钦差名头!真是没成色透了!不行,我不能这样没作为地作,凭着“大红袍”这好的题目,执着“督茶钦差”这支大笔,有“督茶署衙”这块砚,新科状元的满腹才学,恁地就做不出一篇泼天大的文章来么?干嘛要这样憋屈着?再说,皇上放我这差事,只要我管好茶,怎么管、怎样做,是我自己的事,皇上又没规定。另外,以往朝廷并没有“督茶正使”这差使,无常往规范可循,还不是由着我来做?做好了就是规范!想着,不甘平庸的状元郎打定主意把“大红袍”文章做大做足做好!
  
  9
  
  文山谢绝了一切宴请,让两个中军把门,自己关在署内几天,整出一本《大红袍督茶署正典》,从建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品秩划定,应用物资,年度用银,宗旨、使命、职责、工作、章程,做法……全面规制,总之,是一份“建署大纲”。他几经圈改,几经润色,后交中军誊写几份,自己亲写奏折:
  皇上:
  臣诚惶诚恐具奏:臣自到任,空大衙署,无规制可循,无成范可鉴,一切需臣从零开始。为完好皇命,办好差使,臣制定了《大红袍督茶署正典》,将有规有制有章有法有程有序地施行署命,现将典本呈上,恭请御览,望圣裁。
  大红袍督茶正使文山九叩崇拜,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愧新科状元,奏本也写得不拘一格相当别致。写好,他用了使印,连同典本一并装封,使火漆封了口,用崇安县信差,六百里加急奏呈皇上御览。
  朱棣一看奏本就笑了:这个小状元,给个棒槌就当根针。本想给他个督茶名儿,让他去把“大红袍”管起来,收茶宫用以挡病治病,所需投入,权当花了药钱,赚个人舒服。谁知,他竟弄出这大的动静来。
  朱棣以好玩的心情去翻看那典本。谁知,一看就不舍弃眼,竟是一口气看完。他不由抚本感叹:到底是状元手笔,制典如此精确明晰在板在理相当规制,小小年纪,虽新进新贵,却心有如此规范,真有大臣之风,历炼几番,必堪大用!

  朱棣是个较真的人,又大气横天。他赞赏文山这种小事也当大事做的精神,臣子就应该具“君命无小事”之心。他提笔在典本扉页空处朱批:
  制典甚合朕意,督茶署例国家建制,正三品开衙,归属内务府。
  也就是说,皇上此批,又抬了文山半格品秩,并把“督茶署”列入于国家正式机构序列。接着,朱棣又在文山奏折上批下:
  所奏甚好,照准!所需用银暂由江南数省调给,着崇安县办理!
   钦此
  放下朱笔,朱棣命崇安县信差一并回执。
  
  10
  
  文山具本发出以后,又觉似有不妥,害怕皇上嫌他小题大做,正忐忑,崇山县信差带回皇上御批。他拜过一读,大喜过望,想不到自己竟中了圣意,由从三品晋入三品!哈!他一时理不出头绪,不知是哪根香烧对了。
  有了皇上的支持,文山自感一切都有了底气,立刻照会崇安县令,命其马上办理调银。
  苏厚朴看着御批,觉得文山的口气都变了。他乃寒士出身,又是官场老吏,从安徽桐城县丞干起,十余年才爬到崇安县令,任上又是十几年。他官场跌打滚爬二十余年,瞧不上文山这少年新进。他心中轻藐:不就个新科状元么?我们这些老牌进士比你很差么?你不就仗着一包野茶讨了圣宠而得以幸进的么?在我面前挲什么!转念一想,人家时气好,偏就病倒在那几棵野茶树跟前,一把叶子做出了“大红袍”。那茶树就在自己境内,戳在眼皮子底下,就是视而不见。这不是命么?
  尽管心里一百个想法,苏县令面上却只一个劲点头,官场上历炼出来的人,不懂事么?他恭顺有加地问:请示督使,先从哪几个省调银?
  嗯,文山微一想,道,两广,两湖,两江六省吧。
  崇安县令默数着,独无福建。他知督使是闽南人,是有意要省下乡省的银子。他崇安县地属闽辖,也乐得如此。他不说破,又问:每省调银多少?
  五十万两吧。
  朴厚的苏厚朴吓了一跳,心中叫苦:六省就是三百万两!我崇安县一大干子开销,年度用银不过十万,你一个“督茶署”,有多少干由,用得了那多银?抵得上一省用度了!真是败家子!
  同历来官场一样,老派都艰难守成,新派都奢华铺摆。老吏们看不上新贵。尽管崇安县令心里一百个不受用,还是默默领命去办调银。
  
  11
  
  不知是给新科状元面子,还是畏皇上御批,哪知竞是皇上打了招呼。各省迅速将银缴齐。有了银子,文山腰杆钢钢的。他从在江南各省驻扎的野战部队中,调来三百六十员百战之士,按锦衣卫建制,编着一卫,总官也叫指挥使,虽是套制锦衣卫,却叫“茶衣卫”,一听就知是卫茶军。锦衣卫是着红衣,他们着绿衣。一是区别于锦衣卫自成体制,二是顺了茶的颜色,标志鲜明,卫茶时也便于隐蔽。难得新科状元能想得出来。
  文山将“茶衣卫”编着三标,每标一百二十员士兵,设标统统领。紧接,他又以“督茶正使”印,行文蒙古军马场,调来一百二十匹军马,装备一标骑营。他将步兵一标派上山守茶,一标留署调用,骑兵一标,两边驰骋,作应急快速反应。留署一标,调用就是站岗警卫。署衙大门两旁,一边直立着八名带刀士兵,似一行标杆。进得大门,院中甬路又是两行士兵。大堂门边,还是士兵。中堂后堂都有士兵把守。署外四周也有士兵巡逻。时有骑兵哒哒哒地驰来骋去,弄得一惯适闲的崇安小城骤然紧张起来,似有什么战事要发。这哪是个“督茶署衙”,分明是个“白虎节堂”!苏厚朴心里老大憋气:不就看着几棵破茶树么?用得着这样兴师动众么!
  文山不管他人怎么想,只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几日,他又不知从哪购募来一百单八名琴棋书画歌舞妙曼的妙龄女子,请名师统一调教规制礼仪,划一歌舞式姿,并训以“茶道”“茶艺”表演。还请茶农茶师教以采茶制茶。整日歌舞贯彻,弄得“督茶署衙”又像个梨园行院了。总之美女如云,像一群天仙。定职号为“茶仕女”。
  这又弄得苏厚朴直骂:文山这是他妈的要干什么!
  文山再出场面,坐着钦差大轿,跟着一队天兵般的士兵和一群天仙样的美女,直把个崇安县令逼下去像个老倭瓜。文山才觉得这“督茶正使”有点成色了。
  
  12
  
  说话就到了早春,是采茶的时节了。
  文山着实准备了几日,选了一个黄道吉日采茶。前夜,他命“茶衣卫”“茶仕女”中军吏役等所有人,全部沐浴更衣。并特令“茶仕女”纯净一身,不准施一丁点粉脂带一丝香气。他自己沐浴以后一宿没睡,心里默默祝祷静坐以待。刚打寅时,他就跳起来,命“茶衣卫”起号角出发。
  文山坐着大轿,用滑杆软轿抬了一干“茶仕女”,率一卫人马及一干茶农进武夷山。到了“大红袍”下,天已微曦,由四名士兵抬着一位“茶仕女”,撮弄到树上,在茶农的指导下,开始采茶。这都是训练几百遍的了。怎奈是早舂,又在凌晨,冷得咬指头。又加上霜重,文山规定采得茶要放进乳兜贴着乳,以受少女体香。那带着重霜水的茶,有如雪片儿,冰得姑娘们哇哇尖叫。好在轮流上树,每人采不了几把,不一会初采已毕,打道回署。一路上软轿颠颤,许多茶叶儿由乳兜滑到腹部,凉的不受用,“茶仕女”只得做扭怩状。
  回署就进茶厂制茶,虽晾、抄、罩、焙等一干工艺也操练了上百遍,“茶仕女”们还是在茶师们监导下操作。一标“茶衣卫”把个茶厂围得铁桶一般。一干“茶仕女”忙得小小香足不落地:长长玉指不停点,汗香茶香弥漫半城。不几日,茶品制成。文山三净其手亲自装封,打上“皇封大红袍御茶”制印,着几名“茶衣卫”快马飞京呈献皇上,并具上奏表:
  皇上:
  臣已将首批大红袍精制成茶,着快马呈与圣上。臣已建立一卫“茶衣卫”,将士三百六十员,专司卫茶。另:因少女采茶制茶尤香、演茶更美。臣独出心裁,征召一百零八位体有幽香的处子为“茶仕女”,专职采茶制茶演茶。以增皇茶成色与贵重。督茶署现已一切完备,有序行事。一切有臣尽心料理,请皇上放心……
  朱棣喝着“大红袍”,阅着奏表,相当满意。随即批复:所作有创亦有为!甚佳,甚慰!
  着进茶“茶衣卫”带回交复文山。见这干卫士绿色衣甲,英武精神威风凛凛却又彬彬有礼,不禁赞赏:文山调教出的人大不一样!他顺口勉励道:跟着你们主官好生干,国家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愿为皇上效命!
  
  13
  
  拜过皇上批复,文山也相当满意,一年的苦心经营得到皇上赞许,总算没白辛苦!他马上又布置采二茬三茬茶,直采到叶子不再嫩时,一年收茶算是告讫。总共得茶不足二斤。他二两分包,打上“皇封大红袍御茶”朱印,着“茶衣卫”快马赠送江南几省:镇抚、布政使、按察使、府尹。调银六省是双份―四两。因感念崇安县令苏厚朴忙前忙后不容易,也赠他四两。
  苏县令顿时受宠若惊。他想不到文山这样看重他,竟享了封疆大吏的最高份儿。因那茶长在自己县境内,尽管御封成了“大红袍”,但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他并不看重,他看重的是文山这份心意。这就不能不领情不知趣了。想想一年来文山并没亏待他,每毕一事,必有打赏,而且为数不少。还要人家怎样?不就看人家年轻秩高心里不舒服么?这都是老吏他妈的臭毛病!
  自此时,这位七品县才放下心气,贴心给文山办事。他早听文山念叨,收茶以后要开个品茶大会,就主动去筹备。文山见他凑趣,也上了紧,他将一百二十骑全发放出去送请帖,请江南大吏大员巨富贤达来崇安出席品“大红袍”皇茶盛会。
  崇安县令把品茶大会安排在文庙。品茶是件雅事,在圣人面前举行最为妥贴不过。文庙院子很大,摆了一百多张八仙桌,先品茶,再喝酒,一式两用。崇安县令想得周全。庙院里有现成戏台,张灯结彩打扮起就是,一幅大标,横空挂起“皇封大红袍御茶品尝会”。

  因是来品皇封御茶,又是新科状元出身的督茶钦差请,江南各省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如期集齐。皇上喝的茶,你敢不来喝么?你比皇上还大么?至于那些士绅贤达巨商大富被请品皇茶,自是受宠若惊,焉有不来之理?一时,崇安城众神跸至,车马行仗祥云一天,着实光彩热闹几日,
  由于苏厚朴放下身段诚心巴结,接待规格相当高:山上跑的,江里游的,连嘉州府的江团鱼、阳澄湖的大闸蟹都弄来了。茶会也准备的极为隆重。宾客入座间,先是八声冲天礼炮,又是八十声火统,旋即就是礼花满天,鞭炮锣鼓齐鸣。宾客坐定,一百零八名“茶仕女”歌舞着进来:“佳期如约,御茶妙香,宾至贵重,皇恩浩荡……”她们舒喉妙音,展袖曼舞有如天娥下凡。宾客们眼睛为之一亮,猜定那歌一定是出自新科状元手笔。于此同时,一标“茶衣卫”也无声地鱼贯而入,散在四周和大门外,按刀把守。是文山想得周到,怕先布了兵,客人入场看了不舒服,待客人落座,才悄入布卫。
  文山着三品滚着海浪牙的大红官袍,登台致词:今日崇安,艳阳高照,百花盛开,扫榻置座,以待天客。更置御茶,以沐皇恩!接着一展手,高喊:上茶!
  一百零八名“茶仕女”早一桌一个领侍茶位坐好,只待主官这一声,立即温盏沏茶敬奉本桌客人。她们手纤如兰,身柔似柳。口妙若莲,人美茶香口甜,论语茶道,表演茶艺,应人奉意。宾客惊讶她们的学识品貌礼仪技艺,此等女子只应天上有!
  文山一桌一桌地敬茶,敬一桌问一桌:“大红袍”如何?“茶仕女”如何?
  妙不可言!
  须辫皆白的湖广布政使,端着茶盏,却盯着“茶仕女”,一语双关地发感慨:得此美味,不枉人生也!
  文山哈哈大笑。
  茶巡过后,便上酒宴,“茶仕女”们又敬洒又唱歌又跳舞,宾客们的酒渐次高了,醉眼中,只觉天娇在舞,不知天上人间今夕何年,不由脱去素常矜持,露出形骇,有的同“仕茶女”共舞,有的与“茶仕女”齐歌,有的干脆抱着“茶仕女”灌酒,完全没有了礼数和官派。
  文山见是时候了,摆手压下喧哗,高喊道:为弘扬圣恩,传颂“大红袍”。“督茶署”决定将本届“茶仕女”竞选,为彰贵重,以银论定!
  此语一出,满场哗然。状元公说得好听,实质就是“拍美”。不过,此美非彼美。这是皇茶“茶仕女”,采制过皇茶,是难得的宝贝,歌舞丝竹琴棋书画,人间哪有,着实贵重,确实不能做“拍美”说。大家新鲜又惊奇,个个蠢蠢欲动,紧待下文。
  苏厚朴不料文山竟出这一手,惊骇得半天说不上话来:这是三品大员钦差正使该干的事么?他心里刚生出对文山的那点好感,顿时跌落下去。
  文山为吊大家的胃口,故意停顿一阵,又喊:好,咱们一桌一桌地竞选,先从第一席开始!他手掌顺话一指,常妙雯,十七岁,四川嘉州人,书香人家。起价一千两!
  大约“茶仕女”早已知道要被“竞选”。她们大多出身败落书门,任是一身才艺,也怕坠落花地,所以应购入募“茶仕女”,也乐得“竞选”到好人家。于是个个平静,等待被“竞”。
  文山底价一出,第一桌立刻有人跟竞:两千两!
  三千两!
  四千两!
  一桌宾客,争相加银,最后二万一千两被一位江南大茶商拍定。此人不过二十出头,有举人功名,本意出仕,却接了父亲的生意,竟是个“富二代”。此公子雅致得很,满天下去寻琴棋书画歌舞丝竹精通茶道善演茶艺的佳人为妇。一见常妙雯,举止高贵,品相富丽,又有琴棋书画妙歌曼舞茶道茶艺全挂子本事,真是天下难寻的佳偶,梦中的洛神仙子,便不顾一切“竞”下!
  常妙雯心头狂喜,想不到自己竟“选”到这样佳婿!这就是她闺梦中想象的人!她一时禁不住热泪汪汪,激动地盯着那位“竞”她的人。
  “茶仕女”顿时兴奋,都为常妙雯命好高兴,全紧张又激动地期待着自己,手心儿已然攥出了汗。
  文山一笑,相当满意。他又抬手一喊:第二席,季卿云,十八岁,扬州人。祖父,前朝探花……
  三万两!
  季卿云被应天府尹一口价“竞”去、这位“点头大老爷”是建文帝恩科探花,虽老了些,但滕下无嗣,想娶一女延续香火。他见季卿云腰乍臀圆一付生子相,又是探花家世,名字也好,季卿云―继后延嗣出卿如云,又生一串小探花。于是,不待别人开口,他抢先落槌。
  第三席……
  一百多席,“竟选”半日,方才告讫。
  一百零八名“茶仕女”拍银五十余万两。
   苏厚朴惊呆了:几千银买来的“茶仕女”,干了一年活,转手进项五十万银。文山家伙,做事竟是这样做法!真是倚天运笔啊!神鬼难测啊!
  茶会完结,得趣者抱得美人归。或同钻进一轿,或合乘一车。或共骑一马,欢天喜地地去了。
  失落者心头空空,抱怨自己出手不爽快,名花落人手。只叹时不再来。
  文山安慰他们:明年本署再举茶会,茶女更秀,望君再来!
  大家这才转悔为喜,各自归程,期待明年!
  文山计算,这五十万银,署用年度足够了,再也不用它处调银了。他心下高兴,当即打赏崇安县令一万两。苏厚朴又感动了,紧巴紧贴地直问文山:督使,下步怎么做?
  文山说:你给我腾出一个大地方,做“茶仕院”。我要培训调教更多的“茶仕女”。
   苏厚朴关怀地说:大人,你就歇口气吧,别太累。就空去游游武夷山吧……
  文山抬头望望尺之近的武夷山,喃道:是该进山看看啦……
  
  14
  
  文山把购募“茶仕女”交“茶衣卫”去办,署务交与中军。茶务余事,由苏厚朴去收拾,自己骑一匹良马,带两名侍卫,轻装简从去游武夷山。名是出游,实是考查。职在司茶,能不知这座山么?他信马由缰地走着,却是用心地看着。他惊讶地发现,这武夷山里竟一坡一山地种着茶,整整齐齐,像一行一行鲜活妙灵的诗句。他顿时有了喝茶的冲动,急忙马到一户茶农家,讨一碗茶吃。喝一口,品一品,和“大红袍”没什么两样。喝着,他心头突地一动,有了想法。什么想法?他一时想不出。
  文山游山回来不几日,购募的“茶仕女”陆续到了。本届扩募“茶仕女”二百一十六名,翻了一番。
  苏厚朴把文庙腾出来做“茶仕院”,“茶仕女”们集中在这里起居培训。这自有中军打理,自不必文山费心。文山抽出心来思索明年茶事怎样再做出个花来。
  转眼,又近采茶时。文山满心兴头准备采茶,不想十万大山一下子压过来。由于皇上的赞赏,品茶盛会的影响,“茶仕女”这群“形象大使”的作用,“大红袍”名盛天下。惹得人人都想尝尝。于是乎,辅臣京官,各省各府,乃至各州县,陆军水师御林军各将官,甚至司要太监宫女,同榜进士都来函订茶,有的几斤,有的几十斤,甚至有的订几十担。更有甚者竟寄来订银,因是皇茶,哪个敢打秋风?都说待到下茶之时派差员携银来取。更有许多巨富甚至名士也要订购,还有不少茶商要做经销。文山叫苦不迭,八棵“大红袍”,拢共收二斤茶,漫说几担,就是几两,这多要主,哪弄去?至于巨富茶商好对付,历来官场都是拿他们当三孙子,脸色一不好看,他们就得夹着尾巴滚蛋。名士们陪个笑脸,说明道理,哄他们走就是。天下官员怎么说?说没有?一张“皇茶”牌挡回去?人家是用银买,又不是白要。买都不给,你文山是什么东西?奏明皇上?那不显得我文山太无主意了么?再说,这等于告了天下官员,还想活么?
  文山愁得牙都快掉了。跑到“大红袍”树下,无主地呆坐着:像个入冬的蛐蛐。“大红袍”呀,天下贵要都要你,我可怎么办哪!
  一大群鸟儿飞到“大红袍”上,在头顶上啾啾喳喳叫个不休。文山抬头看,分不清哪是什么鸟,只觉得都差不多。他心下一动,有了灵光启示,当时在茶农家喝茶萌发的那朦胧想头,顿明晰地凸现出来。他呔地笑了,一拍大腿挺起来:嗨,守着一大山的茶,还能叫茶憋死?

  恰这,下面一位壮年茶农经过,见是督茶大人在茶树下独伫,便热情招呼:文大人,树下干站着什么?冬尾舂头子,别冰了身子,到我家喝茶吧―
  文山依稀认得这茶农好像姓王,曾到他家吃过茶,还请他到茶署指导过采茶制茶。是当地顶尖的茶农。文山正有心事要说与他,便应允下山。早有机灵的卫茶士兵,上前搀扶他下山上马,跟王茶农去吃茶。
  文山反复品咂,的确这茶同“大红袍”并无二致。他心头已把主意打定,问那茶农:王师傅,你说,这茶和“大红袍”有什么两样么?
  一座山上长得茶,能有什么两样?王茶农笑,只不过那几棵野茶时气好,撞到你命里,过去谁理睬呀!只有和尚去撸几把喝。实在说,还是种的茶好喝些。
  哦,文山跌悟,喝口茶又问:署里每年出官银高出市价统收你们的茶可好?
  王茶农愣了一下,见文山不像说笑,便凿凿道:这有什么不好?别说还高出市价,便是同价官收,也省却年年和茶商打交道上市叫卖等许多麻烦!好,好!这是大好事!
  见王茶农连连叫好。文山心头宽松了一半,又说:署里每年和你们签定契约并预付订金可行?
  王茶农在茶署里做了大半年,知文山官派为人,并不亏待人。便说,订金倒不必,契约是得签。我们信得过文大人!
  文山一笑,温和地说:订金还是要预付的。这要形成规制。我调任呢,是不?
  王茶农连应:是是是,大人说得是!
  文山又问:不知其他茶农可像你一样愿意?
  这等好事,没有不愿意的。大家一定会祝大人公侯万代呢!
  只是,文山思忖着,道:得让茶农都按茶署规制采荼制茶可行?
  没什么不行的!王茶农说,那茶怎么制不行,只要跟大家规定清楚就可以了。
  你去和大家说可好?
  愿为大人效命!
  文山回署衙后,当即拨一匹马,派两名骑兵,让王茶农去游说众茶农。大家无不欣从,都嚷着催签契约。
  文山见王茶农年壮精干办事得力,便召募他进署专司此事。王茶农果然干练,又是卖命地干。不过月余签约已毕。他又制定了《茶作工范》,分发茶农们,准备下茶时按规就范操作。
  眼见采茶日近。文山命苏厚朴赶印茶封茶袋。茶封一斤装,纸印。茶袋十斤装,布制,都印上“皇封大红袍御茶”朱红印记。
  几十万个纸袋印好,几万个布袋也制好,茶绿底色,朱红印记,分外醒目,就像穿着绿袍,挺着鲜红顶子的官员,意气飞扬,精神十足,真无愧皇茶气派!
  
  15
  
  又是黄道采茶日,“大红袍”御茶照例进行。今年所不同的是添了统收农茶。这可忙坏了督茶署,前堂大院,王茶农带着一干茶师,验茶收茶过称,分等唱数。大堂里,苏厚朴带着从全县抽调的二十几名算盘高手在一边计数报额。另一边是中军率账房给交讫的茶农付银。这次用银,是在就近省份藩库借的。
  中堂后堂是“茶衣卫”和“茶仕女”在装茶。小袋一斤,十袋装一大袋,一一封口,丝毫不马虎。署门前广场上,送茶茶农,车马人担,如流如潮。总之,把个“督茶署衙”闹腾得和个发啸的海子。闹腾了有几日,各处官员派出的购茶差员也携银到了。又有许多茶商不知怎地刺探到消息,也涌来批茶。刚静几日的崇安又闹腾起来。
  文山不紧不徐,表情宁静,似那退潮的海。他胸有成竹,只待这时。他命中军,将购茶差员、批商茶商请到大堂。他尽量压着官派,风和日丽地笑道:今年各处贵差既临,一概满足供茶。明年,本署在两京(北京南京)各省会设置“大红袍御茶总汇”,由当地商茶打理。每年需茶,可在总汇订购,不必再费事巴力跑崇安来购几斤茶,可好?
  各处差员千里而来,不胜辛苦。听说以后可免此劳,大家一片叫好。
  文山又转说茶商,今年各位所需,一概满足。明年你们各在本地建立总汇,提前发函报额汇银订茶。收茶时,统一来本署批茶。地方长官所需,由你们收银专送可好?
  当然是好!“大红袍”交我们批发,送购官府不仅大有银赚,还能得官场关照。茶商们更是一片叫好。
  那好,文山见大家赞同,不觉带出了官派,此就做为定例,明年开始实行!
  接着就发茶。先是各处差员,交银取茶,打道回府。再是茶商,一担一车一船地批购。崇安城的脚力全使上了。呼隆隆钱塘江潮一般。
  同,文山又命“茶衣卫”十几匹快骑,照例给江南各省送茶。接下来就是开二届品茶盛会,“竞选”出去二百一十六名“茶仕女”。
  落幕便算账,还去近省借银,讫清工雇员酬银,一干打赏及用度,本年茶事,净收九百余万两银子。留下一百余万两做署中年用,八百万两封包打箱装马车,由“茶衣卫”总官指挥使带骑营全标,押解进京交户部入国库。并将一斤“大红袍”贡茶,还有几大袋茶农种制的那茶,一并具本奏报朱棣:
  皇上:
  臣诚惶诚恐叩奏:因“大红袍”盛名,天下贵要都跟臣购茶。总共八棵茶,臣哪有什么给他们。臣怕开罪众人,不好活。偏又有茶商凑趣,都来购茶。臣多次品研武夷山茶农所种之茶,因系一山所生长,与“大红袍”并无差别。臣着来员将这茶捎去几袋献皇上,请皇上品尝,如中圣意,皇上尽可分赏,这等茶臣有得是。臣只是被逼无奈,乍胆将它们统一制作、统一销售,做成了一项生意。不仅为国家年挣银八百万两,还富裕了当地茶农,并带动崇安县各业发达。臣心中忐忑,不知这样做可好?
  另具:崇安县令苏厚朴,两年来襄臣茶务,披肝沥胆实属不易。他已滚熟茶署业务。臣确需此人襄理,求圣上放他“督茶副使”职,以协助臣……臣好想念皇上……
   臣文山九叩崇拜: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份具奏,文山故意不落官讳,以示与皇上的亲密,这实是一种投石问路,以试皇上对自己的深浅。到底是状元手笔,明是一篇邀功奏表,却写得检讨一般。而且声情并茂,对皇上充满思念。朱棣被打动了,想想这个小状元,不及自己的皇孙大,凭几棵野茶树,恁地就做出这大的气候来,忒地能干。他心内不由升起一股疼怜,眼前浮出文山那孩子气的模样:嗨,难为这孩子啦。他此只觉得文山是他远出谋生的孩子,牵挂之情顿时堵满心头,他眼中不禁有了泪,起意要把文山调回身边。
  想想国库凭空添了八百万银子,成天为钱发愁的朱棣顿觉心头宽松。他一腔疼爱满心欢喜地批复文山:
  小文山哪,你忒能作!朕都被你震动了。你放手去做!你后头有朕坐着呢,不要忐忑,孩子。你年挣银八百万两,并致富一山茶民,带动一县经济,哪个敢不服你?朕就服!为表彰你的功绩,着晋正二品。所奏举崇安县令,晋四品秩,领“督茶副使”襄协你。朝廷暂无员可派,俟明年开科,朕亲选干能接其任。暂还由其兼领县务。为励崇安县一干吏员襄茶务之辛劳,着加“襄茶府”任务,定秩五品,合署共政,一干在制人员,统晋两级!孩子,你想朕,朕也想你。明科取士一毕,朕亲派新科状元换你回朕身边,以听重用!
   钦此
  朱棣带着感情,一气呵成,这哪是皇上的御批,分明是给孩子写信。朱棣都被自己感动哭了。他含泪用了玺,交“茶衣卫”总官带回。他还觉意犹未尽,顺手拿起自己的御扇:喏,赏给文山。南方天热,山里野里地跑,与他。
  
  16
  
  拜过朱棣御批,文山也哭了。想想皇上一片真情,自己却耍小心机,钻刺试探,摆功邀好诉辛苦,却用一副检讨口气,还用思念之情打动皇上,以求皇上调以重用。其目的虽一应达成。但文山心里并不欢喜,直觉着愧对皇上,真是寡薄可恶!文山狠骂自己。但他想想已是做下了,后悔空益,只有加倍努力,报答皇上深恩。想着,他一高跃起,高声发命骑兵,去请苏厚朴。

  苏厚朴拜过御批也哭了,自己寒门,无钱关节。只靠死干,以求仕进。二十余年打拼,方弄了个七品县。跟文山协干只二年,人家一本保上去,四品!一下子晋了三级,真是概莫的幸进!看看文山写的奏折,充满深情、不事张扬地就摆了功,不动声色地就讨来了一切:本人升正二品并待重用,崇安县挂“襄茶府”升五品秩,一干人员就地升了二级,自己升得最多,三级!其实,都做了点什么事?不就收茶卖茶么?可人家会弄,一点事弄出那大的动静来。嗨,这才叫“为官”,自己都弄了些什么?以后好好学着点吧!
  至此,这位老吏被文山彻底倾服。他不由深深伏下身去,一时喉头发紧,打着颤抖道:谢、谢大人保举!
  文山见这老官动了真情,不由莞尔。他知这人不善表达,只这一声谢,便不易了。
  不几日,吏部下文。虽有御批,吏部这是走正制程序,明确圣意。还是:文山晋二品级。崇安县署“襄茶府”,一衙两职,主县务,襄茶务,挂五品秩,县属人员统晋二级。县令苏厚朴晋四品级,实领“督茶副使”职。暂领县务,主襄茶务。俟新任至,全领茶务。
  吏部公文,是要发天下机关的,做得光明正大。皇上的潜意,诸如将调文山回身边重用等,却是只字不提。皇上的明意,更为明确。此乃老例,自不必提。却说崇安县早就张灯结彩鞭炮庆贺了。县升府格,县员加级,不独是官家欢喜。百姓也是加额相庆。县襄茶务,百姓受益,百业随兴。崇安人,哪个不狂欢?从官府到店铺,从大户到小户至寻常百姓,打菜置酒通宵达旦。
  苏厚朴知新科进士来日还多,因领了“督茶副使”实职,虽还要兼领县务,心却已飞了。他索性将县务府务一并交县丞主持,自己全力去尽新职责。
  县丞就地升了两级,主官又把一干政务交予他,只乐得山羊有子直翘,屁颠屁颠去干。
  苏厚朴成天骑一匹快马,率几个骑卫,满处地跑,去看“大红袍”,去巡查“茶衣卫”,去检查茶园,去县衙布置茶务。总之是打理一切。文山乐得清闲,并不多吩咐他。只命他印明年所用茶袋时,小的加十万只,大的加一万条。
  苏厚朴知明年收茶将增十万斤,只心里准备着,嘴上并不多说,急去安排。老吏骤然幸进,一切自觉,更为识趣,更为收敛,更为尽力。
  接着他又率人出发,满江南去购募“茶仕女”。由于影响已出,本次应募女子档次更高人数更多,可供挑选余地更大。本届“茶仕女”设额三百二十四名,较上届增一成。
  苏厚朴心知,文山要在明年这在任最后一年,将事业做得更大,要带着满卷跟皇上讨更好的前程。为报文山携恩,这个老吏拼上性命地去做。
  “茶仕女”到位,培训调教。和茶农打定新一年契约并预付定银等等。总之,苏厚朴一揽子抓。文山觉得副使真是得力。襄茶和司茶就是不一样。
  有苏厚朴总揽一切,文山真是从累劳里放出来。他静下心来,盘算着明年的茶事。苏厚朴想得对,他就是要把明年这篇文章做足,带着满分回京陛见面圣。
  
  
  
  
  17
  
  说话就到了明年。茶事又忙起来。先收皇茶,再收农茶。有了两年的经验,今年不乱了。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农顺排缴茶过称验茶定级分等依次结银。尤其茶商,早来函将订茶数额确定,并早将茶银足数汇来。只是来依据取茶就是。虽车马担船,却是井然有序,茶务进入三年,一切已演成定例,定例已确成规制。今年茶事,就轻松多了。
  茶事已毕,就开茶会。崇安县裹茶府早安排好了。崇安百姓洒户洁街扎坊插旗以表隆重。酒楼茶肆客栈买卖家……更是张灯结彩沽酒备菜齐货满物忙个不休。总之,崇安是扫百花之榻以迎盛会、以待贵客。哪个肯放过这赚钱的好机会?
  盛会盛况自不必表,一切皆在如期。“茶仕女”已被天下人称着“皇茶宝贝”,皇上都喝过她们的体香,珍贵得了不得!本届“皇茶宝贝”更多,品质更好,“竞”价自然更高,共进银二百余万两。“竞”得宝贝的主儿兴高采烈,明珠明投“茶仕女”兴高采烈。
  本次茶会,还多了一项“竞茶”。一斤“大红袍”竞银竟到千两,又进银百余万两。
  茶事全部完毕。收银一千五百五十万两。真是吓人一跳。
  文山打赏一百万两,拨崇安县五十万两,署用年度的留二百万两。其余一千二百万两解京,由于银太多。“茶衣卫”骑营,只好一拨一拨地往京里解送。
  文山决定,待新科状元来接任,他亲携贡茶“大红袍”回京陛圣。
  京试取士已毕,新科状元就要来了。
  
  18
  
  先来的却是新科探花,接任崇安县并“襄茶府”。崇安茶事,已被天下看重。朱棣觉得,只有探花才能配得上状元,便锦上添花派探花来崇安。这属“钦点”,更是花上添锦。逐成朝野佳传,更添了文山声名。朱棣也是有意给文山壮脸。
  苏厚朴脱了蓝袍换红袍,办完交接,一刻也不停地打马“督察署衙”,正式坐上副使座儿。
  一切有了着落,新科状元却还没到。文山心中有些急。但他却静静地等。他知皇上断不会哄他。就要做大臣了,大臣就要有大臣之风!
  只晚两日,新科状元就到了。因辞陛的时间长了些,皇帝很看重督茶署任,再三叮嘱,到任好好延承文山的事业,那孩子开创那一套不容易,别给他走了样。像文山那样好好干,朝廷断不会亏了你……
  又由于状元仪仗大,一路迎送的多,多盘桓了时日,饶是昼夜紧赶,还是晚到了。
  按惯例,新科状元要拜上科状元,新任又要拜前任。新科状元两拜礼成。而后两人一起打轿进山去拜“大红袍”。这是“两元会”,是天下难得的盛观。崇安县一时万家巷空,涌来争看。
  来到“大红袍”树下,大轿落下,两位状元携手上山,来到茶树前,双双跪拜,而后起身。文山从树上解下自己那已晒得发白的大红袍。新科状元接着给茶树披系上自己那崭新放光的大红袍。再拜,礼毕。这,是文山制定的仪式,叫“拜茶”。已写进《大红袍督茶署正典》,是应有定例,必遵的规制。
  下头就是交接,通常的交接都是简约的,交交印,交交账,象征地交待几句便是。前任急着卸任赶赴新任,新任急着接位接权。谁个耐烦劳什子嗦!
  文山却交接的相当细致。他一笔一笔账目,一宗一宗财物,一项一项事务,一件一件茶事,一招一式的做法。“茶衣卫”怎么调度,怎样解银。“茶仕女”怎样培训,怎样竞选。皇茶怎样采制,怎样进宫,怎样分赠,怎样拍卖。农茶怎样收购,怎样批发……不厌琐碎地和新任讲。他怕新科状元无临事从政经验,一点一滴地叮咛,就像一个要出远门的哥哥不放心留在家里的弟弟。
  新科状元感动了,心头阵阵发热,连连致谢:铭感文大人指点!
  文山又拉过苏厚朴,推到新科状元跟前,说:老苏襄茶三年,一切滚瓜烂熟。他是老吏,从政谙熟。加之作风踏实,为人朴厚可靠,公忠能干,署务全靠他担,我才做出这点事来。今后你多倚重他,他定能佐你大展!
  新科手状元又躬礼恭谢,谨从大人之命。
  苏厚朴想不到自己竟这样好。他知文大人这是有意在新任面前褒奖抬举他。想想自己以往是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觉得真是对不起文山。文大人就要走了,连补偿人家的机会都没有了。他心中一股热流在滚涌……
  
  19
  
  第二日,文山启程。他不用仪仗,不坐大轿,骑一匹战马,带一标骑营,大车装上末解完的二百万两银,带着“大红袍”,解银回京。趁士兵装银空当,他策马直奔武夷山,于“大红袍”茶树下,飞身下马,直奔山腰。他伫于树前,看那树于山风中滚动着绿波,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和他嘻闹。自己多亏了这些树!三年任上,每日相见,不觉什么,现在要离开它们了……离开它们了……他心中突生深深不舍,只觉阵阵心疼。他一把抱住茶树,泪水流出来:茶树啊茶树,真不舍你们哪!真不舍……他抑着哽热,喃喃:茶树啊,三年来,我沐风甘雨,呕心沥血,总算把你们开创为天下宝物,算我报你们的恩啦……我要走啦……
  他三步一回,连拜而去。此被新任添写进茶署“正典”,仪曰“辞茶”。
  
  20
  
  文山解银回京,户部交讫。他一刻不停地打马皇宫。他现在是真真地渴思皇上,回京的一路上,他把皇上的模样神态语气想了千百遍,恨不得立时看到皇上。马至宫门,他飞身下马,缰鞭一扔,不顾一切地向宫里跑。
  朱棣早在金殿门口等他,这是旷古的礼遇。文山一见就流下泪来,哽咽地扑到朱棣脚下:皇上……
  朱棣一把将他拉起来,拉他转进御书房。这里早驱散了太监等杂人。茶几上早摆上了水果点心茶水。朱棣不知派了多少打探才掐准文山能到的时间,提前精心准备的。那茶还是烫的。这又是空前礼遇。文山又要哭。
  好啦好啦,朱棣故意沉下脸,慈详地嗔道:这孩子,都到家了,还直哭什么!
  文山悚醒面前是皇上不能失仪,急忙收了哭。
  朱棣也收起父心,摆出君仪,指指点心:吃吧。
  文山捏起一块蜜栈,牙尖对尖,无语地咬着。读饱了书的人,焉能不知“食不语”的道理。
  朱棣端详着这个年轻的爱臣,当年白面小馒头似的小状元,三年任上,又黑又瘦,好像长高了,就是个黑麸罗卷子!苦了这孩子了!小小年纪,这大的干才,一个“大红袍”题目,作出这许大的一篇文章来!挣下那一大堆银子来!抵得上国库一年的进项,难为这孩子了……
  朱棣眼眶一阵发热。他急忙忍了,高声下谕:着,文山加一品衔,实领户部尚书职!
  谢皇上!文山咕咚仆倒,伏地叩恩。
  一个“大红袍”题目,不独作出一篇大文章,挣下一大堆银子,还有一顶好大的官帽子。文章不得怎么作不是么?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自www.rouguicha.cn(武夷岩茶大红袍网),否则须承担法律责任。
点击加入2000人大红袍QQ专业群:5919079,"鉴别真伪、提供原产地正宗好茶"我们保证相关大红袍的茶叶知识有问必答!

武夷山大红袍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武夷岩茶大红袍客服QQ号QQ号:5131798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138-593-66756

新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