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红袍 > 大红袍百科 > 大红袍历史 >
大红袍知识ZHISHI
大红袍功效GONGXIAO
大红袍工艺GONGYI

刘清 做大红袍茶叶需要一颗禅者的心

2013-12-10 20:00 责任编辑:侯海波
摘要:种茶与做茶,同样都需要一颗禅者的心。茶品如人品,品茶如品人。茶如其人。(敬铁芬语) 岩骨花香是真味 武夷山的岩茶大红袍为什么有名?就在于它的岩韵特色。刘清说。他是我们此次武夷寻茶中采访到的第一位地道武夷茶人,现在,刘清所经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

种茶与做茶,同样都需要一颗禅者的心。“茶品如人品,品茶如品人。茶如其人。”(敬铁芬语)

“岩骨花香”是真味

“武夷山的岩茶大红袍为什么有名?就在于它的岩韵特色。”刘清说。他是我们此次武夷寻茶中采访到的第一位地道武夷茶人,现在,刘清所经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北京喝岩茶大红袍和玩岩茶大红袍的圈子里,都颇有名气。

“岩韵”即是所谓的“岩骨花香”。第一次听到“岩骨花香”这词,就是在刘清的位于北京马连道的茶店里。店面不大,古色古香的陈设略显简单,却自有一种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氛围,这里也是京城岩茶大红袍老饕们心目中的圣地。

“武夷山的茶为什么被称为是岩茶大红袍?这是有讲究的。”或许是因为在山间茶间浸淫多年之故,刘清整个人散发一种散淡的气息,虽久居京城,眉宇间却自有一种陶渊明笔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沉静气。坐在宽大的樟木茶桌前,他熟稔地为我们泡了一壶茶,“这是2008年的老枞水仙,非常稀少难得。”白色茶杯中,茶汤呈现出一种迷人的琥珀色,橙黄透亮。啜一口,青苔味混合着棕叶香。细细品来,则觉茶汤滑过后,喉底回甘,味醇益清。

“岩茶大红袍是长在岩石上的茶,就是通常所说的‘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所以,它才具备了岩骨花香的天然真味。”刘清说。

这种真味,在苏东坡的诗句里,被描述为是“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他盛赞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滋味既胜过甘美的醍醐,香气则比兰芷更高雅而清幽。

对“岩韵”一词做出更精确见解的,则是清代联学大师在《品茶》一文中写到的:“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非极品)。活之一字,须从舍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这是梁章钜畅游武夷山时,宿在天游观,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而迸发出的灵感之语。后世人将其提炼凝缩为四个字:活、甘、清、香,字字千金。

武夷岩茶大红袍要喝,更要品。以“香”为例,武夷山资深茶人林里明援引其老师、武夷岩茶大红袍泰斗姚月明老先生的话说:“武夷岩茶大红袍的香,既有粗香,又有细香。泡茶的时候,水一冲下去,香味就泛出来的,是粗香;把水吞下去,在喉头回过来的香,是细香。”武夷山大红袍传承人王顺明把它称之为是杯中三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

坐在茶店里,刘清教我们品茗感悟武夷岩茶大红袍不同茶的不同的香味:桂皮香、兰花香、水蜜桃香……最奇特的在于,无论哪种香,总是厚重、深邃,绝不显得轻飘飘。这种独特的香味沉于水,挂于杯,留于舌。

与刘清文雅内敛的表达不同,刘清的爱人对岩茶大红袍之香的描述话语则更为鲜活生动:“好的岩茶大红袍的香是有‘骨’的,有张力,能立住,喝的时候好像有股劲儿拽着你;相比之下,那些外山茶(非正岩产区的茶)喝起来就觉得空洞而单一,它的香是浮的,非常浅,也非常地表象化。”

武夷山 典型的盆景式茶园

站在神通岩山坡上眺望,远处是层峦叠嶂的翠绿青山,近处即是那条名叫崇阳溪的宽阔河流,波澜不惊,缓缓流淌。山脚下的一座白色石质牌楼下,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通往著名的天心永乐禅寺。

刘清的父亲,一位几乎做了半辈子岩茶大红袍的老茶农,跟我们一起来到了自家的茶坡上。他虽年逾六旬,但精神头看起来非常好,双目炯炯,行动敏捷。“这片茶园主要种植了水仙和肉桂,都是几十年的老茶树。”这是令他深以为傲的,树龄越老,所产茶的品质才会越好。刘清的弟弟刘君说,这些茶树,已经有五十几年的历史,种植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举国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期。

刘老爷子笑眯眯地教我们分辨这两种茶树的区别:从外形看,水仙是小乔木,植株更高一些;肉桂则是灌木型,较为低矮密集。此外,水仙的叶片较肉桂更为宽大。上山识山性,下水识水性,种茶则要茶性。老爷子开玩笑道,喝茶容易种茶难,伺候这些茶树有时比伺候人还辛苦。一年365天,有事没事他总爱往山上转转,看到这些茶树,他的心里才会更踏实。

这片茶园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连成片的茶园,而是一小片一小片参差错落地分布在山坡上,这就是武夷山典型的盆景式茶园。其形成与武夷山的自然环境有关。武夷山号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七十二石、四十五洞、三溪九涧十三泉水,可谓钟灵毓秀。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给岩茶大红袍的生长创造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盆景式茶园通常是顺着天然的岩壑之势而建,或者是“砌梯壁壅土而栽”。通常会以一面山坡或者岩石壁作为屏障,形成天然的护坡,保护茶树不受大风吹,利于茶树生长;另一侧则用结实的石头等环绕着砌就,以防水土流失。眼前的这几片茶园,虽然面积都不大,多是长条形分布,却是相当齐整。当年垒砌的石砖,在岁月的侵蚀下,如今已然布满斑驳苔痕,有的甚至裂开来,显示出时间沧桑的痕迹。

“这些石头,在当年都是人工砌的,几乎砌成一面单面墙,砌工做得非常工整。” 刘君说。刘君是刘清的弟弟,虽然没有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但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长状况也是谙熟于胸,“砌这个地方所用的石头数目非常可观,达到200立方。”在过去,完全靠肩背人挑的情况下,这是相当巨大的工作量。当然,茶园的回报自然也是可观,“过去,这样的地方出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一斤能换到14块大洋。”

站在山坡的高处,刘君指给我们看:“这种盆景式茶园,哪怕是两三株茶树,也会形成一小丛,然后用石头砌起来,因为它们异常珍贵。”——堪为武夷山茶象征的大红袍即是如此,6棵母株背靠大山的石壁而生。

刘家一共有40多亩这样的茶园,分布在武夷山景区不同的山头上,有的茶园地处更为偏远,人迹罕至,徒步走山间小路,要将近2个多小时。

唐代陆羽在《茶经》开篇里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土壤条件正好介于烂石与栎壤之间。刘君抓起一把颜色偏暗红色的土壤给我看:“武夷山的绝大部分土壤是由火山砾岩、红砂岩和页岩组成,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十分利于茶树生长。”这些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拿在手里,一捏即碎成粉末。

做茶是一个让茶叶“死去活来”的过程

当地人管今年叫“水龙王年”,意指今年雨水格外多。果不其然,临近5月月底,武夷山的雨水骤然密集了起来。有时候是倾盆暴雨,有时候是稀稀疏疏,无论如何,这雨水总让刘清在内的所有武夷茶人都感到不踏实。

种茶是看天吃饭的活儿。天气不好,采茶时会影响茶青的质量,从而会影响一年的收成。这一年能不能做出好茶,老天能不能给个好天是重要前提。

幸好运气似乎还不错,采茶的头一天还在下雨,阴云密布,到了采茶当天,天放晴了,天空一片碧蓝澄澈。

刘清从邻省江西雇佣的采茶工人们昨天就已经到位,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左右,他们就已经去到茶山开始工作了。当我们赶到山上,一筐一筐的茶青正由工人从山上挑下来,再由刘君开着他那辆军绿色皮卡送到刘清的工厂里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制作。

武夷岩茶大红袍清香、醇厚的优点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艺,其工艺除繁多之外,更兼讲求工艺的细致。仅仅是初制阶段,就有采青、萎凋、做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挑拣、毛茶等环节。

这段时间,几乎是武夷茶人最繁忙最劳碌的时节,仅仅是做青的阶段,就通常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所有的茶人几乎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刘清干脆准备了一盒冬虫夏草,每日一只,以保持体力的充沛。

刘清的工厂位于度假区双利新区。墙上的时针指向半夜12点钟,一道月牙儿斜挂在天际。宽大敞亮的工作车间内则是一片灯火通明,工人们安安静静地吃完夜宵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做茶中来,萎凋、做青等工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武夷岩茶大红袍工序多,最核心的是做青和焙火。“做青的过程,既是形成‘绿叶红镶边’的过程,也是形成茶的花果香的过程。”刘清介绍道。“绿叶红镶边”是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做青标准的细致描述。

关于做青,武夷茶人最常讲的两句话是:“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它完全是一个经验活儿,做青的技术直接决定毛茶的品质,且环环相扣,所以每一个茶人对此都马虎不得。刘清和他的父亲亲自督阵,脱掉仔裤和衬衫的刘清换了一身利索的迷彩装,神情肃穆,不时进到摇青间里,抓起一大把茶青看一看、闻一闻,观察茶青的走水状况。“有水分而不沾黏,拿在手里如同握着一团干爽、柔软的棉花,这才是摇青的最好效果。”

焙火也是一个繁复而重要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焙茶堪称是用火的艺术。第一遍走水焙,去除掉茶青中残留的潮湿气,放置十天或半个月左右后,再对茶青进行小火慢焙。“这个过程中,茶叶吐掉青涩味,香气得到提纯,经历了一个 ‘死去活来’的过程后,如同人的生命,重获新生。”

无论摇青还是焙火,过程都比较缓慢,人不能着急,得顺着茶性来。做了这么多年茶,刘清言自己心态越来越平静,不再像此前那般容易冲动。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自www.rouguicha.cn(武夷岩茶大红袍网),否则须承担法律责任。
点击加入2000人大红袍QQ专业群:5919079,"鉴别真伪、提供原产地正宗好茶"我们保证相关大红袍的茶叶知识有问必答!

武夷山大红袍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武夷岩茶大红袍客服QQ号QQ号:5131798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138-593-66756

新手指南